• <object id="qhw58"></object>
    <p id="qhw58"></p>

  • <tr id="qhw58"><strong id="qhw58"><listing id="qhw58"></listing></strong></tr>
    搭建優先出版平臺 提升中國醫學科研成果傳播效率
    發布日期:2021-02-04 09:56:55 來源:中華醫學信息導報 作者: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魏均民 瀏覽次數:

    魏均民


    開放獲?。╫pen access,OA)理念在我國學術出版界越來越受到重視,版權開放運行模式對學術出版從小眾走向大眾具有重要意義。在醫學出版領域,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以下簡稱雜志社)自主搭建的科研成果優先出版平臺已經有了明確的雛形,正在進行OA的進一步嘗試。


    一、生物醫學領域開放科學的進展

    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出版商協會)是全球領先的學術和專業出版商同業協會,旗下有來自21個國家的145名會員,包括學術團體、大學出版社、訂閱制和開放獲取出版商及初創公司。從2011年起,STM出版商協會每年都會發布影響科技期刊出版的技術趨勢預測圖。從2020年的出版趨勢預測圖上可以看出,Open Science是未來發展趨勢之一。

    2017年,《烏利希期刊指南》分析顯示,超過30%的新創期刊提供OA基礎設施。2011年,超過30%的新創期刊提供OA服務。當前開放獲取期刊目錄已經收錄了11 811種開放獲取期刊。開放獲取細分市場也在增長過程中,占市場出版總量的20%~22%,這種上升趨勢在未來幾年還將繼續。

    愛思唯爾集團在開放獲取方面是比較積極的出版機構,其在轉型上也非常具有前瞻性,從印刷品轉向數字文獻,由信息服務轉型為信息分析。當前愛思唯爾集團把開放獲取作為出版核心使命,2020年前9個月投稿量上升了25%,開放獲取期刊投稿增長了100%。

    有兩個預印本平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表現特別出色。一個是BioRxiv,自2016年起,平臺發文量出現大幅上升,2018年達到了22 030篇,超過前5年的總和。另外一個是MedRxiv預印本平臺。在知識共享的年代,這種出版方式很受歡迎。

    但出版機構對于預出版的觀點并不是特別統一。Science對醫生將研究成果預出版組織了討論,認為各方對于這個問題還存在一些分歧,意見不是特別一致。Lancet完全支持預印本的出版方式。JAMA對預印本的出版方式持曖昧態度,認為是否采用預印本關鍵在于到底想解決什么問題。NEJM對預印本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


    二、新冠肺炎學術交流平臺的啟示

    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后,雜志社迅速反應,整合內、外部資源,搭建了新冠肺炎學術交流平臺,不僅為中國的抗疫發揮了重要的學術支撐作用,也為世界各國的抗疫貢獻了中國經驗。

    (一)啟動快速評審程序,發布COVID-19征文通知

    疫情暴發初期,雜志社啟動了稿件快速評審程序,發布了新冠肺炎優秀論文的征稿通知。2020年1月25日,《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收到中國科學家聯合完成的新型冠狀病毒病原發現和鑒定的論文后,編輯部立即啟動快速評審程序;1月27日,該文新聞稿上線發布;1月30日,全文實現在線優先出版。該刊成為國內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研究的首發期刊。2月1日,雜志社發布《關于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征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論文的通知》,廣泛征集相關論文。從收稿到專家外審,期刊總編輯審核,總編室及社領導簽發基本在 5天內完成。編輯加工、數據加工和論文上線,這三個步驟要求在48小時以內完成?;灸鼙WC論文從投稿到上線在1周內完成。

    (二)搭建網絡傳播平臺 加速科研成果的傳播

    2020年1月31日,中華醫學期刊網開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專欄。2月15日升級為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科協和中華醫學會四部門聯合共建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平臺快速迭代升級,并搭建平臺英文界面,同時組建了由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4位院士領銜,100余位全國知名專家組成的平臺學術委員會,負責學術質量的把控。

    平臺上線后得到醫務人員的積極響應和媒體的廣泛關注,截至2020年8月30日,平臺發布的論文數量達到1217篇,英文平臺614篇,平臺論文總閱讀量349萬余次。相關期刊數量121種,除了中華醫學會主辦的期刊以外,還有非中華醫學會的19種期刊共享此平臺。疫情早期論文發布所需時間平均為6.22天。

    2020年3月,平臺論文即被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醫學會、Elsevier出版集團、Wiley出版集團、Wolters Kluwer出版集團數據庫收錄或鏈接。6月,該平臺被國務院新聞辦明確寫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12月,平臺被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2020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項目。

    新冠肺炎學術交流平臺給我們的啟示:第一,優質學術論文是優質平臺的基礎。第二,語言不是制約學術成果傳播的決定因素。從平臺閱讀和下載的數據來看,國外讀者的下載量較上年同期增加了4倍。第三,成功的出版傳播平臺可以吸引優質稿件回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平臺上發布的一些論文都是高質量、備受關注的優秀論文。第四,國外的預印本平臺出版模式可能并不適合于中國國情。

    平臺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20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


    三、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科研成果集中優先出版平臺勢在必行

    為了使新冠肺炎學術交流平臺優先發布機制常態化,實現科研成果快速共享,參照國外預印本平臺運作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應盡快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科研成果優先出版平臺。為此,要解決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保證學術質量,提高出版效率

    首先要強調保證學術質量,論文必須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和重要性,論文的早日發表將對臨床和科研工作產生較大或重大影響。在此基礎上,出版效率也是信息傳播力和期刊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優化稿件審核和出版流程,大力壓縮各流程時滯,提高出版效率,構建快速交流發布的學術交流生態系統。

    (二)打造期刊管理和出版平臺,提升數字化出版能力

    優先發布是傳統出版的轉型升級,是指學術期刊將已錄用的論文在印刷之前進行提前數字化出版的行為,屬于正式公開出版的正式出版物。在縮短論文發表時滯,確認科研成果首發權以及加快知識傳播交流與創新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科研成果優先發布平臺,應包括以下幾方面要素。

    第一,平臺傳播的是知識最新、內容最優的科研成果,不過分強調平臺論文數量,要注重論文質量以及對未來科技和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

    第二, 建設代表國家水平的集中發布平臺,要分領域發布,讓優質論文相對集中展示。如生物醫藥領域、工程技術領域等。

    第三, 要加強學術誠信,保證科研成果的科學性和學術質量。第四, 加強平臺傳播能力的提升。

    第五, 優化同行評議及編輯出版流程,大力縮短出版時滯。

    第六, 平臺所有論文免費向讀者開放,真正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共享。

    雜志社首批試點期刊界定為使用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的期刊。作者在投稿時需要勾選“優先出版流程稿件”,除提交常規材料外,須同時提供申請材料、查新報告、兩位具有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的推薦意見并交納稿件處理費。達到優先出版要求者,作者需承擔優先發表費用。 在審稿和出版流程方面,能達到發表要求并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應在20個工作日內上線優先出版,并在距稿件接受日最近的一期紙質期刊上刊出。

    與此同時,我們也在籌劃面向世界的英文期刊傳播平臺建設,以實現中國期刊走出去,提升中國科技期刊話語權。

    (摘自《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21年第36卷第2期)





    Produced By 大漢網絡 大漢版通發布系統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不卡
  • <object id="qhw58"></object>
    <p id="qhw58"></p>

  • <tr id="qhw58"><strong id="qhw58"><listing id="qhw58"></listing></strong></tr>